新闻详情

再议中国清明扫墓习俗

发表时间:2023-02-17 19:42

在中国民间清明节的各种习俗中,有必要统计一下清明习俗传播时间最长的,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。即使在那个“断四旧,定四新”的特殊时代,习俗也没有被遗忘,被打破。“扫墓人”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?所谓的“坟墓”,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想要清扫坟墓的字面意思。事实上,它指的是汉代以前历史上记载的“打扫墓地”或“扫除墓地”的习俗。例如,《汉书•严延年传》上就有清明的记载,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规定扫墓的时间是在清明节的这一天进行的。

在秦汉之前,有许多有墓无坟的情况,死者的棺材被埋葬。这些坟墓都比较接近地面。因此,在清扫墓地时,除了清扫墓地并保持其清洁外,还要用泥土修补墓地旁边的洞,防止狐狸、老鼠、野兔等进入。后来,在墓上方的土堆上,有了坟墓,但新增土洞的做法仍然保留了下来,墓葬的清扫工作一直流传至今。古人选择墓地,一般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,所以到墓地去,基本都是向上走的,扫墓的时候说有一个说法叫:“上坟”。

无论是“扫墓”还是“上坟”,早期都是在“寒食节”进行的,而并不是在清明节。清明前一两天吃冷食。至于寒食的起源是由一个纪念日而来的,据说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。根据这样的一种理论,冷食确实与祭奠死者有关。然而,在许多历史著作中,都写到,汉代至南朝,寒食习俗以禁火为主,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扫墓的内容。随着唐代的发展而变化,寒食上墓不仅已经成为一种风俗,而且还被纳入了“礼”的范围。祭祀祖先是常见的,并实行在家庭的普通人以及皇室。对此,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都有相关记载。

然而,寒食扫墓为何发展转变成为了清明扫墓?据说:一、是寒食只在清明前一二天,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。二、是寒食禁火,只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传统社会习俗,历朝历代都没有进行明文法律规定,有个别朝代禁止百姓这样做。

加上寒食文化期间中国北方地区普遍较冷,不适宜吃冷食,于是冷食期间注意禁火的习俗已经慢慢的被淡化。寒食不禁火又吃热食,完全背离了原本的传统,就很容易被简单化、淡化、被遗忘。清明社会又是一个重要的农历时间节气。特别是对于农民,人们常常因为忘不了“清明时期前后,种瓜点豆”的传统。因此,发展到了后来,人们只记得了“清明”和“清明扫墓”的习俗,逐渐忘掉了寒食节上坟。经过企业长远的变迁,清明扫墓的习俗发展逐渐成熟定型,包括给坟墓添新土、上祭品、烧钱化纸和挂白幡等等。


分享到: